多宝佛塔,佛塔名称,在我国多佛塔只有七座,而造型美观的只有北京的一座和襄樊的一座,而五塔立于一个塔座,又唯襄樊的多宝佛塔所独具,可见其珍贵。
良乡多宝佛塔俗称良乡塔,在房山区良乡镇东北的燎石岗上,建于辽代。 塔为平面八角形,高约36米,五级空心楼阁式。塔身第一层高大,正东南西北各辟券门,其余四面开直棂窗,檐下施隐作砖斗拱,有梯可登。四面原有佛龛,佛像已遭破坏。登塔可北望北京城,南眺涿州城。现为北京地区唯一的楼阁式塔,又称昊天塔,现已整修一新。
元代重修,有观音殿、明月堂等建筑。抗日战争期间毁於兵火,唯佛塔独存。 多宝佛塔始建於明崇祯七年(1634年),清顺治九年(1652年)落成。塔高30米,砖筑13层。砖石结构,平面八角形。基座为石砌须弥座和砖雕壶门、仰莲。塔身高大,正面设门,内砌佛龛,东、西、北三面雕假门,其馀四面雕假窗。其上砖雕五踩斗拱,承托塔檐十三层。每层砖檐间均作低矮塔身十二层,四个正面作凹形门龛,与密檐塔不同。是盘山现存最高大的佛塔之一。
多宝佛塔下有一泉,汇成“红龙池”,周长七丈。池水四季不断,清司见底。池北石壁上,雕凿一条腾跃的红龙,昂首振鳞,姿态栩栩如生。清风徐来,碧波荡漾,红龙倒影随波浮动,好似游龙戏水一般。崖壁上刻有“红龙池”三个隶书大字,字径二尺,为金代大定七年(l167年)所镌。池旁边有几行题记:“正德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,户部郎中於君觉甫至,同登上盘。即下,小憩池上,因题。监察御史吴卢雍师邵记。”(注:卢雍是明朝吴县人,字师邵,正德间进士。当过监察御史,曾上书阻止明武宗朱厚照北狩兴建行宫。於觉甫,为明吏部侍郎。)
红龙西面,有“立沛甘霖”刻石。清朝诗人德风在《红龙池》一诗中咏赞道:“石壁镌龙映水红,天然妙技夺神工。何时借得风雷势,跃出池塘上碧空。”
宝佛塔距隆中一箭之遥,有一座寺庙,叫广德寺。它离山不远,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。 南望,是巍巍清山,北眺,是滔滔汉水。寺院方方正正,四外有整整齐齐的护寺河,除东山门外,别处进不了寺院。这恐怕是其它很多寺院所没有的。此寺以刹深殿高而著称于世,更以颇具特色的多宝佛塔而名闻遐迩。广德寺原名云居寺,佛教寺院。建于大唐贞观年间。当时规模庞大,景物伟观。有南山门,天王殿,观音殿,弥陀殿,大雄宝殿(又称佛爷殿),方丈殿共一百三十多间,五殿四院,一层深似一层。洋洋大观,可惜惨遭兵火。到了明景泰年间,一个法号叫大云的和尚捐金重建,改名广德寺。
广德寺内多宝佛塔,又名“五星塔”,久负盛名,雄伟壮观,其建筑风格全国独一。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塔身系砖石结构。通高17米,分塔座和塔首两部分。塔座高7米,为八方形四券门,上造浅檐,下奠矮基,角贴圆柱,石雕龙首;每方设一佛龛,龛内供一石雕趺坐莲台佛像,四门皆有通南道入内,俗称“八方四门”。正门南向,上额石匾阴刻“多宝佛塔”。檐下横列斗大“佛”字3个。塔内砌八角形亭式塔心柱,也有壁龛坐佛。北面通南一侧,有石阶梯可登座顶。塔身五座小塔和覆盖楼梯口亭组。座顶主塔喇叭塔,高约10米,八方须弥座,刻仰复莲瓣四层,上承复钵式塔肚;再承须弥座,四面饰嵌佛石龛,座上置相轮,顶为铜铸莲花宝顶。主塔四方,各立一小塔,塔身作稍矮,为六角攒尖顶,顶上叠密檐三层,塔身也有嵌佛石龛。东侧阶梯。覆盖的方亭为四角攒尖形,佛塔内外共有佛像48尊。
1991年,市政府拨专款180万元,维修了广德寺藏经楼、方丈院、知客楼、天王殿及山门,修复了大雄宝殿。经省人民政府批准,1997年1月,广德寺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。襄樊的广大佛教界人士和信众十分感谢,纷纷表示: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,要遵纪守法、爱国爱教,提倡人间佛教,壮严国土、利乐有情,为提高襄樊的知名度,为襄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多做贡献。